历尽沧桑一语文——华文- 吴韦材
我国华文语文,从早期社会主要语文的位置,落到今天“跌宕起伏”的波动状态,沧桑可谓历尽,而往后能否扳回些回升点数,还真难说。
其实啼笑皆非,40年代,家长们问的是“为什么我孩子要学英语?”。50与60年代,家长开始问“我孩子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就由风水如此流转,我们 也都不难理解,那是大时代带动起来的社会转变。基于我们处身环境的种种利害,利用能适应时代的工具语文来促进社会现代化,那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趋势。
然后,我们渐渐发现我们的现代化付出了一个代价:顾此失彼。
然后,我们的华人族群越来越觉得“某种根情感快要枯萎了和丧失了”,就振臂高呼要拯救华文华语。
说到推广华人族群的华文华语运动,还有这近年每次的华文教改,不能不承认,多年来层出不穷的各种理由与主题,以及各种呼应不同时代需要的点子,堪称洋洋洒洒教人目不暇给,有时越看像越有道理,但深想又觉得非常虚浮。
遗憾是,多年来推广或教改最终都难成气候,因此次数越多,其实也同时“烙”下一个社会认识:华文华语是始终推广不“起来”的。
别来说哪些中学学生华语演讲比赛如何了得就是有了值得庆幸的成绩。也别说会念几句唐诗猜个灯谜华文就见到了曙光。大家心里都了然明白什么叫表演、立样、模范等等。而中学生,要分数要考试,真要办法语德语演讲比赛,也会有人拿冠军的。
首先是,为什么要推广华文华语?“族群凝聚力”用过了,“根情感”用过了“保养传统”用过了,现在更多心态是投注于“它可能会是日后国际上非常重要的语文”。
诚然,这些堂皇的理由都无可厚非,但我们却处在一个很诙谐的处境里,一直在鼓励推广,却一直洋洋洒洒地向“更加英语化”走去。
因为就算所有新加坡华人家庭都天天家里说华语,只要一出门就不再是一个相同语境的社会。苦的是学生们,究竟要怎样生活?家里一套?社会一套?搞不好回到学校还要双管齐下,要两套?而且都得拿个优?
其实没有多少国家的人民——除了语文学家——能完全掌握好超过一种语文的。社会上用的语文一定有主有次。瑞士是个多语文国家,我那些能说法语和德语的瑞 士朋友大多数也都只能一主一次。因为语文不是背诵也不是念经,它不是死背就能活用的。语文要直接衔接到人的思维里去才能活过来,那我们要学生整天换脑袋过 活么?在家一个华文思维,购物另个思维,上课两种主宰思维?
理智是需要的。我们究竟一直在向自己需索哪个程度的华文和华语呢?
我以前是强硬派,在中国住久了反而清醒于其价值差异。我认为我们该记住是,当我们深思文化母源的同时,也请同时考虑时代价值与现实价值。同时,也该给自 己作为一个“新加坡人”的文化定位同样重要的考量。假如多年耿耿于怀都没结果,那是否证明某些价值其实已经搭不上了?文化定位要与自己环境的种种需要及现 实条件再来重新配合,那才是较实际方向。也或许如此,我们这里各个族群都能较理智地保留到一些母文化也同时能走出一种共同的新加坡风格来。
一直逼上去不一定就是良策。华文语文“跌宕起伏”的命运,都叫人感到疲累了。其实中庸些而顺应而配合需要,真能做到那也已经不错。英文在世界各地现在也 都不是纯粹英文了,就连英国自己本身,英文语文也沧桑历遍,因此我们在不放弃鼓励推广华文的同时,无妨也给于适当空间,让时代来决定它的发展命运。
一直搞不好也并非推广活动或教改的不尽力。这是大趋势。是无能为力的。
除非它在我们社会上被选取为触目皆是的主要工具语文和沟通语文。更除非那些面试的老板都说——“中文特优的话薪水多一倍”,那样的话,不出几年华文就龙马精神了。
醒醒,有可能么?又有此需要么?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